壓抑物價 央行傾向讓台幣緩升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藍鈞達/台北報導】 2010.03.22 03:51 am
市場游資過多,中央銀行謹慎注意物價問題,在理監事會前提出輸入型通膨議題。市場人士分析,在貨幣政策上,央行打算採匯率升值壓抑進口物價,避免物價問題延燒。
市場人士解釋,央行已經開始收攏游資,但低利政策還沒到退場時機,仍須等待國內投資回溫,在利率政策有其難度下,央行僅能利用新台幣緩步升值,減緩進口物價。
根據主計處的預估,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為1.27%,尚屬溫和,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認為,下半年油價可能緩步上升,國內整體物價上漲不會太嚴重。市場人士研判,央行近期舉措,顯示匯率成為控制物價的首要手段,低利暫時沒有變化的空間。
市場人士指出,一般而言,經濟成長必然伴隨微幅的物價上揚,不過,從央行的態度來看,國內投資、消費均不振,整體商品價格上揚並不容易,台灣目前物價壓力是來自於油品等進口物。
因此,央行透過新台幣緩升,調節進口物價,提升民眾購買力,刺激消費;其次,也維持低利環境,重貼現率不動,讓國內資金不虞匱乏,推動產業投資及人力需求,提振內需。不過,有鑑於國內產業仍以出口為大宗,央行即便容許新台幣緩升,速度也不能太快。